(相关资料图)
资料图
文 |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
日前,北大、清华、浙大、武大等多家高校陆续宣布对社会公众开放校园,并公布了详细的预约方式。高校开放成为热点话题,但仍有一些高校以种种理由不开放校门,引来质疑。
“大学之大,非有大楼之谓也,乃有大师之谓也。”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兼容并蓄,博学笃行”……这些大学校训与办学理念无一不昭示着:作为思想和文化高地的大学,理应用开放的态度回馈、服务社会。社会渴望开放的大学,而大学也需要在开放中拥抱社会。
大学校园开放,本不应成为一个问题。“无边界大学”是古今中外高等教育的一种精神气质,也是一种普遍共识。更何况,我国绝大多数大学都是公立性质,是利用公共资源建立起来的。 大学开放校园,向公众敞开胸怀,让公共资源有序向社会开放,与其说是文化和情怀的回归,更该说是应有的责任和常态。
既如此,为何还有一些大学拒人于门外?据报道,有些大学不尽开放,社会公众入校要么吃“闭门羹”,要么预约登记十分麻烦,要么得给黄牛“付费”。过去囿于疫情,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减少疫情扩散,这是特殊时期的应急之举和管理之需。如今,仍有部分大学常闭校门,则不合情也不合理。诚然,一些大学常闭校门,其中固然有安全因素之考量,但恐怕也有路径依赖或是懒政思想在作祟。 办法总比困难多,诸如争抢食堂、影响教学秩序等开放校园可能导致的现实问题,应在管理上下功夫,而不应该成为不开放的借口。
开放校园才能成就“大学之大”,大学校园应最大限度开放。大学之大,在于包容并蓄,在于开放共赢。大学之开放,不仅仅指物理空间的开放,还包括精神文化的开放,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交流互动的可能。大学“开门”,既要让公众“走进来”,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校园,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大学的文化、学术及魅力;也要让大学师生“走出去”,构建大学与周边社区的良性互动,让大学师生为社区、社会服务。 最大限度开放校园,让大学与社会在互动互融和资源共享中,共同创造知识,助推学术创新,一起走向更好的未来。
当然,大学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,也不等于毫无底线。开放并不等于放任,高校需要“因校制宜”,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规则和措施,既保障校园的核心功能和特色,又满足社会的参观需求和期待,实现大学自身运转和社会服务间的平衡。而进入校园的参观者也要充分理解高校管理人员的出发点,怀有敬畏之心和自律意识,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。 相互尊重、相互理解,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,是大学开放的前提,也是大学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的起点。